二战时期,欧洲东线的苏德战争最受关注,但在地中海以南的北非战场配资服务平台,同样起着关键作用。丘吉尔甚至将北非战场称为“胜利的开始”——这里的战况不仅影响地中海局势,也牵动着盟军与轴心国在更大范围内的战略部署。
谈起北非,人们首先想到的两位将领是德国的隆美尔和英国的蒙哥马利。但在这片战场上,另一道极具争议的风景线是大量参战的意大利军队:在许多战役中,他们的装备和士气都被认为不够理想,以至于成为盟军嘲讽的对象。隆美尔在战地日记中就写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我们的士兵让英国人惊讶,而盟友的士兵也让我们惊讶——其中的“盟友”便指向意大利军。
当然,意大利军并非完全无能。他们在1941年的“十字军行动”期间,尤其是在著名的古比井(Gubi)一带的战斗中,曾令英军吃了一惊。那场战斗里,以阿里埃特装甲师为代表的意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,打破了外界对其“一盘散沙”的刻板印象。
展开剩余80%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:1940年,意大利在利比亚拥有相当规模的驻军,而英国则以埃及为根据地,控制着战略要道——苏伊士运河。尽管意大利兵力占优,但其初期与英军接触时接连败退,被俘人数众多,让墨索里尼急忙求援。纳粹德国于是派出隆美尔前往北非支援,并仅配给了两个装甲师——在日后的叙述中,这两师仿佛一把“单刀赴会”的兵力,数量虽少,但由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操控,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战斗力。
隆美尔到达后,很快发现意大利军问题并非仅在兵力上:装备普遍落后、官兵斗志参差不齐,尤其是中下层军官显得消极。为挽回局面,隆美尔策划了1941年春季的昔兰尼加战役,采用机动与欺敌手段集中打击英军。德意联军当时甚至用卡车和木制假坦克来迷惑对方,取得了显著的战术效果,一时间扭转了局势,也让英军大吃一惊。
但当地的战略格局并未稳定。英军很快在增援与整顿后发动反攻,即“战斧行动”(即后来的十字军行动的一部分)。德意联军凭借88毫米高射炮等强有力的反坦克武器多次挫败英军坦克部队的推进,取得局部胜利。但围绕托布鲁克要塞的攻防却长期胶着:托布鲁克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港口可以为进攻方提供补给,而缺乏重炮和补给的德意部队难以迅速拿下要塞。
1941年11月,英军集中约七万人、数百辆坦克并有大量空中支援,发动了代号为“十字军行动”的大规模反攻,目标是解除托布鲁克之围并击溃隆美尔。此时隆美尔手下虽有约十万兵力,但真正的德国精锐很少,多数仍为意大利部队,且补给线被英军海空力量掐断,燃料与弹药都十分紧张。
在这些冲突中,阿里埃特装甲师是意大利陆军中较为精锐的一支。该师下辖数个坦克团与炮兵团,拥有约一百多辆M13/40中型坦克与若干轻型坦克、突击炮与自行火炮。尽管这些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比不上英军的当时主流型号,但在有准备的防御工事与配合良好的炮兵掩护下,也能发挥出相当的威力。
11月中旬,英军第22装甲旅深入意军阵地,起初以为会像以往那样轻易突破,但阿里埃特师并未退缩:他们利用事先布置的掩体、炮兵弹幕与装甲反击,将英军的攻势迟滞并反击。坦克在无掩体的沙漠上极为脆弱,几发炮弹就可能将其摧毁;而隐藏的意军坦克和协调良好的步炮协同,让英军遭受重大损失。第22装甲旅在两天激战后被迫撤退,损失大量坦克。
战场上也出现了许多流言和戏剧化的说法,比如传言阿里埃特师曾试图与英军秘密接触求和,因谈判被拒而爆发愤怒反击;但这些情节多半缺乏史料支持,属于战时或战后流传的传奇版本。真实的战史记录更强调的是,英军初期对意军的轻视和指挥上的失误,使他们在面对准备充分、配合紧密的阿里埃特装甲师时吃了亏。
随后,英军在整体战略压力下最终还是在十字军行动中取得了战略性成功:因德意联军补给不足、托布鲁克守军的顽强以及英军的持续攻势,隆美尔被迫宣布撤退,这也是他在北非的首次明显挫败。德意联军撤退后补给得到整顿,隆美尔在1942年初再度反击,并在泰西尔战役中一度收复失地并最终攻克托布鲁克,创造了他在北非的又一高光时刻。
回顾古比井等战役,结论是复杂的:意大利军既有软肋,也有亮点。阿里埃特装甲师的几次亮相证明,意军并非完全无能,在合适条件和正确指挥下,他们也能打出值得尊重的战绩。古比井虽不像阿拉曼等战役那样著名,却是意军难得的光辉片段,应当被纳入北非战史中细看与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